Monday, October 02, 2006

吱喳雜談 – 講大話(二)

影響辨別謊話的外在因素有:被訪者的個人及專業責任感,被揭發講大話的後果,憂慮程度,訪問者對實質訪問環境和心理狀態的控制,與被訪者的實際距離,等等。內在因素有:訪問與被訪者雙方的智商、文化差別,被訪者情緒穩定程度、醫學方面的限制,等等。

說真話與講大話的人都會對訪問覺得憂慮,說真話的會怕被訪問的後果,講大話的則怕被揭發的後果。當遇著一些過分過火的盤問,說真話的會理直氣壯地發怒,而講大話的則會扮發怒。說真話的人,無論要回答多少次,答案都是一樣直接快速,不會讓步。講大話的人呢?他們的憂慮程度隨著問話的長度增加,他們的對話不是非常有禮貌,就是非常有愜意,他們會無理取鬧,叉開話題,又或者特別靜,恐防把秘密洩漏。

進行行為分析前,先要問一些不相關的問題去定下底線。通常,被訪者在發出問題後0-5秒才能作出反應,所以要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去辨別破綻,看語言及非語言反應是否一致。行為分析的基本範疇有:身體動作,面部表情,眼神接觸,面色,過分流汗或口乾。

說真話的人,通常身體筆直,開放鬆弛,偶爾身體為了舒適而調較位置,身軀往往傾向前面顯示出有興趣的樣子對著訪問者。說謊的人,問話一開始就很僵硬或者沒精打采的坐著,身軀不會往前傾向訪問著,手腳打交叉形成障礙,好像要保護自己一樣,身體形成一個隨時跑掉的姿勢,扮作對問題沒有興趣,身體會隨著話題轉變而移動。

講大話的人,不經不覺會與訪問者增加距離,不停來來往往的踱步,緊握自己的手,抓癢挖面皮,摸鼻摸耳朵,玩頭髮,舐唇,吞口水,嘆氣打呵欠,檢查指甲,咬指甲,把手指在台上彈動,在手、額頭、或頸抹汗,搖擺震腳,整理衣服,拍塵,較錶,拓頭,掩著嘴巴講話,矇著眼睛,把手收到椅背,把腳收到椅下。這些一切顯示被訪者的心理壓力,要靠以上方式發散緊張的能量。倘若只有以上一種行為,我們不能斷定被訪者講大話。不過,若有多過兩、三種以上的動靜,而這些動靜在正常未問話前沒有出現,講大話的可能性就升高了。

下次再跟大家談剩下來的行為分析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